查看原文
其他

“新介质、新图式、新观念——首届数字绘画实验艺术征集展”即将在许燎源当代艺术馆开幕

点击上方蓝色字体,关注我们





2019年9月1日,由有艺文化主办,许燎源当代艺术馆承办,亚洲艺术协办的“新介质、新图式、新观念——首届数字绘画实验艺术征集展”将在成都许燎源当代艺术馆举办。策展人由一山担任,评选委员会委员有贾方舟、王春辰、童雁汝南、何桂彦、许燎源、傅文俊,并由王春辰担任学术论坛主持,张长收、王志刚、游艺担任执行策展人。据悉,展览将持续至2019年9月15日。
 
自2019年5月1日至2019年8月15日,在为期三个多月的征集过程中,数字绘画组委会共收到689位艺术家资料,投稿作品共两千多件。海选报名的投稿者大部分来自全球各大高校美院以及专业艺术院校的在读生和毕业生(包含本科生、硕士、博士),还包括高校教师、教授、职业艺术家、插画师、设计师、漫画师、程序员等等。除了有来自国内的投稿者外,还有来自美国、英国、德国、丹麦、意大利、法国、韩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的艺术家。
 
经过评选委员会的初步评选,共有50位(组)投稿者入围。入围名单如下:金俊杰、李嘉、李玉婷、林家民、刘宪标、聂昌硕、邓芳亚&李亚龙、母隽楠、Lars Ravn、马晟哲、王文栋、王苡沫、旺忘望、温京博、吴天宁、夏国、徐琪、杨云浩、姚永和、张皓翔、罗隶、付黎明、鲍永亮、梁柱、赵瑞、孙海晋、杜洋、于杨、梁治远、尹婷娜、魏大春、陶兴林、尹珍、武威、陈凌云、西愚人、罗丹、蒋庆译、凌慧、蒲彦霖、庞楠、程雨阳、王靖云、之之、鲁飞飞、王峥、梁语丝  、彭韶军以及西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数字绘画团队、重庆长江师范学院艺术学院数字绘画团队。
 
2019年9月1日首届数字绘画实验艺术征集展开幕当天将公布获奖艺术家名单,设首届数字绘画实验艺术奖,一等奖1名(奖金2万元),二等奖2名(奖金各1万),三等奖3名(奖金各5千元)。

相比于以往常规的征集展,数字绘画实验艺术征集展的亮点在于数字绘画介于架上绘画和装置新媒体艺术之间,使得这两条平行线有了交集。数字化时代所赋予的艺术特质在以往任何时代都不可能出现的,这也就决定此次征集展是一次具有前卫性、先锋性和实验性的划时代意义的展览。虽然说数字绘画是借助数字软件、绘画板、触摸屏,形成了新的一整套绘画工具,但其背后的思维逻辑、运转过程都是亿万级的数字运算,“数字+绘画”的形式会为未来的艺术发展带来更多的可能性。

数字绘画实验艺术征集展每两年一届,同时将在两届征集展之间的时间段进行全国各地的巡展,不断地拓展和深化数字绘画在国内的影响力。
 
届时,数字绘画组委会将发起并成立“数字绘画联盟(筹备组)”,旨在联合从事数字绘画探索和研究的艺术爱好者和艺术家,共同努力推动数字绘画在中国乃至国际上的发展和延伸。


参展作品


金俊杰


金俊杰《泳》55cm×55cm  材质:ipad绘画收藏级无酸手工纸艺术微喷 

金俊杰,1989年出生于湖南省邵东县。2012年本科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公共艺术系漆艺专业,广西美术家协会会员,现工作生活于南宁,深圳。

李玉婷 


李玉婷  《窥者自窥》 尺寸:20cm*20cm/300dpi


李玉婷 自由插画师 现居北京
创作自述:可见事物的交错,探索意识和观者的真实性。
灵感来源:尼采《善恶的彼岸》146小节,原文

王苡沫

《金女的第三梦》2018  4’28” 4500 x 1125

1996年3月生于重庆,四川美术学院新媒体系在读研究生,主要创作方向为实验影像动画,作品涉及实验动画、装置艺术、影像摄影。现研究方向为探寻电影与动画之间的交互关系,寻找他们之间边界的拓展和延展,对社会变革和未知学科的讨论。

《奥德赛》曾谈到“所有人类渴望的神圣之感”,神话承载着深沉的宗教真理和强烈的人性,它是一种精神寄托、人类的向往和宗教的实化展现,这些荒诞不经的神话故事,都暗藏着人性的罪恶和救赎,在这次选题中,我更加关注重视的是,在这些神话故事中的女性,她们所遭受到的欺骗和惩罚,来自爱人和亲人的背叛。在这里面去探索人性的善与恶,追溯不灭的灵魂。

吴天宁


吴天宁 新媒介绘画作品名称:《夏洛特女子的梦》尺寸:150cm×110cm,尺寸可变,(限版数印刷)2016年 iPad软件 触摸屏手绘 艺术微喷 德国哈姆雷博物馆收藏级无酸天鹅绒纸 日本爱普生微喷机


吴天宁,1986—1990年  四川美术学院油画专业毕业。

吴天宁的iPainting 作品中,“画布”是借用各类环境照片,或是世界的某一角,或是宇宙中人类能抵达的某个物理空间,甚至是电脑游戏截屏图等虚拟空间。然后把一些熟悉的物象画上去,或是名画与著名摄影图片,或是熟悉的人物与历史大事件等等。

夏 国



夏 国  1972年出生于新疆 现居北京通州  1998 毕业于新疆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夏国打造了一款自动绘画机,并拥有独家专利的混色系统,系统由软硬件两部分共同构成,借助和模仿手工调色法,可以把颜料精确定量、精细混合,原理是三原色加黑白中性色,可以调和出任意色相和明度变化的色彩,再由XYZ三轴定位与电磁脉冲联动将调和好的色彩按照预设的编程喷射滴出。

徐琪  

徐琪  《shēng》 数码绘画


徐琪   1996年出生,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

此组作品描绘的是21世纪当代都市人的生活现象,形态各异的画面反映了不同阶层人民的生活状态,画面中出现的缠绕的红线用以束缚来往人的行为,体现了整组作品的核心思想,即生活让人生不由己。

聂昌硕

聂昌硕 《月夜》

聂昌硕1943年生于上海。著名版画家,时尚、美学评论家。聂昌硕1962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附中。曾任《时装》杂志副社长兼主编,《中国服饰报》副总编。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版画家协会会员,中国书画收藏家协会常务理事兼艺委会主任。

创作自叙:我的作品界于摄影与绘画之间的边缘地带,是数码时代的技术与艺术联姻的新生儿。绘画、装饰、设计、动画、电影、音乐正在交融整合成信息时代的数码声光艺术,其基础之一是数码科技对造型技艺的深刻改造,一种通过数码相机、电脑软件和手绘功能,以及喷绘技术创造出新型艺术正在形成。

姚永和 

姚永和  2018  2048 X 2048 PIX (17.34CM X 17.34CM,@300DPI)

姚永和,1986年自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毕业,留校任教数年后赴美深造,在美国北爱荷华大学获得艺术硕士学位。其后利用自己的视觉艺术专业优势,并借助互联网媒介的兴起,在美国和中国创立或参与创立了多家成功的互联网企业。近年来,全职回归视觉美术领域,专注从事艺术创作。作品被国内外知名机构(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等)及个人收藏。


近年来,由于新一代的适合手绘的平板电脑的出现,逐渐将工作重心转移到更加直接,更加自由表达的电脑绘画方式上。本次参与征集的作品都是在iPad上使用绘画软件完成的。

旺忘望

旺忘望  心电图山水70cmx100cm  

旺忘望,著名设计师,画家,诗人、现任《中国美术报》视觉总监、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中国艺术人才库评委、国家艺术基金项目导师、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学院课题教授、文化部中国社会经济文化交流协会艺术顾问 、上海交通大学特邀研究员 、辽宁文学院客座教授、《幸存者》诗刊栏目主编、IlD设计学会理事、1996年获首届全球华人平面视觉大赛金奖、2018年获中国文化艺术人才管理中心颁发的“文华传播大使”称号。

转换能力需要对被转换物的深入理解和转换物的准确把握。只有这样才能传达出当下发生的即时性事物的内在特质,也就是“时代精神”。这样的艺术就真正成为了”当下紧急艺术”,如同街头活报剧、招贴画、时评漫画迅速切中当下“要害”参与当下“事件”,做出一个艺术家最敏感最快速的反映,这样的艺术是“落地”的艺术和“临在”的艺术。我将其称之为“时事艺术”。用2019年的股市图、汇率图、心电图、脑电图的波动曲线组成了我们眼下的“波澜壮阔”的数据图表山水画。这就是我的尝试。

母隽楠 


母隽楠  《大学生创业故事》 数字绘画(6个)  2018年

母隽楠,辽宁美术家协会会员,漫画动漫连环画插图艺委会会员  从1997年至今,为自由漫画家、插图家、童书编绘作者和动画导演,2008年鲁迅美术学院·传媒动画学院教师(外聘),主要讲授数字绘画、美术设计等课程。

马晟哲 


马晟哲1985生于内蒙古鄂尔多斯,2008毕业于大连大学美术学院视觉传达专业获学士学位、现工作生活于北京。


我的作品初始和实验室中的那一抹神秘射线之光类似——是由偶然的一次计算机超负荷运算数据冗滞所导致的破坏性乱码而来。我将这种具有鲜明的计算机特征的图像语言复制下来,不断执行数据命令直至计算机崩溃,甚至烧毁主板。为寻找多样的数字乱码形态,我找了很多程序工程师合作,委托他们去编写可以生成乱码的数据程序,将这些程序叠加、重复不断地对计算机施压,制造人为的乱码景观,从中提取其特征鲜明而又极具冲击力的的视觉呈现部分进行再创作,过程始终充满刺激及不可预测!创作逻辑有着一种哲学式的隐喻。首先默认所有事件都是在一种无形且巨大的力量操控下的结果。如同通过计算机得到图像的过程,看似极理性过程中,将自我的表达欲望和审美经验进行视觉转化,讨论的却是在现代数字生存方式中人类该如何感知世界的宏大命题。

杨云浩


杨云浩  圣荷西州立大学 硕士 电脑多媒体艺术硕士学位  爱荷华州立大学 学士

作品概述:这幅作品主要描述七号骑士在食用量子苹果后,经历生死交替之际过程中,心境转换及意念的描述,意即:人性性格的灭亡及人工意识的诞生的意念转换。

Lras Ravn

Lras Ravn   战斗中的加百列 Jacob og Gabriel kæmper


Lras Ravn  出生于1959年,现生活于中国厦门与丹麦哥本哈根。丹麦著名艺术家,丹麦Corner美术家协会前主席,从1980年起活跃于丹麦的艺术圈。作品曾在丹麦国家美术馆,奥尔胡斯现代艺术博物馆,丹麦维泽勒美术馆,丹麦Trapholt美术馆,瑞典斯德哥尔摩当代美术馆和中国各地的美术馆有收藏和展出。曾客座教授于内蒙古艺术学院集美大学美术学院

张皓翔 

张皓翔  《独角兽》综合材料肌理、板绘、手绘


通过用不同的现实材料,如喷漆、板刷、油墨、颜料等综合材料打底,配合人为的手绘勾线,将天然的肌理与人工的线条结合在一起,组合成自然与人为共同的作品。

刘宪标 

刘宪标《北纬35°——五彩滩》数码绘画

刘宪标 男 1969年出生于山东微山,1990年毕业于山东艺术学院美术系,现为广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师,2015年开始尝试用数码进行绘画创作。

温京博 

数字风暴

温京博,艺术学博士,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数字媒体艺术系副教授,德国华人艺术家协会理事,中国欧美同学会会员,入选海外人才专家库,北京青年英才计划,国家艺术基金授课专家。长期致力于跨媒体艺术理论与实践,代表作包括:“鱼说系列”、“夜行者系列”、“木棂风景系列”等。作品尝试以多元媒介方式进行表达与呈现,多次参加国内外艺术展览,身兼学者与艺术家双重身份。

创作自述 : 我们处于信息时代,信息已经泛滥到无处不在,爆炸式增长的信息远远超出人类的处理能力。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各种信息技术,早已改变了我们看待和了解事物的方式。我们已经习惯于摄入无需思考、咀嚼、消化的信息。通过大数据和算法的精准推送,不仅窃取了人们的时间,更使人们沉迷于虚幻的“快感”之中。

邓芳亚+李亚龙 

《FAT》

邓芳亚+李亚龙  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

创意概括:这幅作品是作者通过对现今的年轻人们的饮食习惯观察了解,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让人们的生活饮食以及出行变的更加的便捷,但是随之而来互联网带来的便利也改变的现今年轻人的生活习惯,他们开始适应快餐、垃圾食品、可乐等的饮食方式,因此作者想通过对于年轻人享受快餐生活的夸张表达来给他们提出一些健康方面的提醒,这幅作品色彩用色表现夸张,利用红色和绿色的对比来隐喻快餐生活在带给我们享受的同时也无形对于我们的身体产生了相应的危害!

罗  隶

《温度》RX系列202 120cm x 90cm  新媒体综合

罗隶1962年生于南京,现居住南京,职业艺术家。


2012年至今罗隶坚持研究新媒体艺术并同时创作作品《温度》系列。艺术家利用各种可为创作所谓的一切可能性元素,通过新媒体手段自由综合运用多种艺术形式进行创作。多角度、多视角表达人与自然的关系,全方位阐释艺术家的艺术思想观念。

付黎明

《感性的抽象》系列-3-画面40X60CM-2019


自由艺术家
物感主义艺术家成员
许燎源现代设计艺术博物馆  设计总监/首席摄影
付黎明以熟悉的日常物,微拍取其最佳色彩关系的构图,用电脑技术打散重组,不对称、不均齐,完全是电脑运算生成而得到的具有艺术感、陌生感、绘画感的数字作品。作品本身不表达指定性的所谓意义,纯粹数字艺术表达的一种可能性,一种感性的抽象艺术实践。


鲍永亮 

《身份NO.01》

2005 担任武汉奇境动画艺术顾问 
2009.9至今为吉林艺术学院动画系主任 
2005.10吉林艺术学院CUTStudio负责人
2009年8月26受聘矩阵客座教授2012年2月录入省发改委专家库专家
2012年 被中共吉林艺术学院委员会评为2009——2010年度“三育人”先进个人
2015年10月长春公共艺术协会秘书长
2011年12月荣获吉林省百名现代服务业高端人才

梁柱

《伤感之身》-数码绘画-30.5x40.6cm-2018年创作

1980年生于上海
2004年毕业于上海师范大学装潢设计专业

赵 瑞

赵瑞 《一百年不变》140X80cm;数字版画

1989年—1991年,山西晋中学院
1994年—1996年,山西大学美术系
2012年—2013年,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课程班
2013年—2014年,中央美术学院综合材料研究生课程班


作品通过窑洞建筑的结构与特点,寻找与黄土高原在气质上吻合,通过立体多变的表现方法,展示黄土高原这一中国特殊的文化符号,通过艺术的再造,唤起人类对文明起源的思考。

孙海晋

不朽No 27–高维空间切割 iPad绘画 2019


1987年5月出生于中国重庆
现居澳大利亚悉尼,自由艺术家,画廊项目负责人,教师。
2010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获得文学学士学位(BFA)
2018年毕业于在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获得专业艺术硕士学位(MFA)

不朽是孙海晋近年来使用的主题之一。随着时间的改变,不朽的意义随之而变。人类世界不存在不朽。在卡尔斯瓦兹希尔德发表黑洞理论之前,这是一个比较时间的概念。从人的角度来看。时间停止了,不朽成真。太阳影响了刘慈欣的科幻小说《三体》,雨果奖获得者,其中作者以黑洞理论和时空曲率为背景。还有另一另一部小说《时间移民》也给了海晋启发渐渐的,海晋的作品变得抽象,包含抽象的概念、颜色和形状不受时间逻辑的影响。

杜 洋

《生如夏花》 长90cm*宽41cm*高63cm 数字雕塑 青铜铸造

结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艺术家、独立设计师、四川省雕塑家协会会员、成都市美术家协会会员

于 杨



清华美院(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大院出生长大;
少年时师从张仃、常莎娜等大师学习传统艺术;
2015年-2018年 纽约曼哈顿HunterCollege(陈逸飞毕业学院),MFA学位。

梁治远

《荒草明镜--空》数字作品 ( 2019年 )

1986年     出生于云南省红河州个旧市
2006年     毕业于云南艺术学院附中
2010年     毕业于云南省红河学院(油画专业)
2015年     入驻北京上苑艺术馆(2015国际创作计划)
2015年     中国新当代研究会(会员)
2017年     入驻海南上苑艺术项目(2018国际装置创作计划)

尹婷娜

《重构明天》

1993年出生于北京 
2016年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
现研究生就读于首都师范大学。

《重构明天》表达现代人类对于高速运转的生活不堪重负,每天下班回家后如同机器人一般需要充电,更换零件,已达到最好的自我状态,才能应对第二天的工作,日复一日没有尽头。但人心的疲惫是否也能如同机器一般轻易修复?

魏大春


湖北武汉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先后就读进修于中央美术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中国国家画院,现居住在河北燕郊和英国伦敦。

我的数字绘画IPAD作品:非客观抽象艺术家,通过寻找生活中的各种艺术元素,去创作内心所需要的艺术灵感。让作品在黑与白以及色彩与光之间形成非实非虚的平衡点,但同时又能打破这些规则,并在对比和混乱的画面中呈现出和諧之美。

重庆长江师范学院艺术学院数字绘画团队

《心中的太空人》

 陶兴琳

《爽·浮NO.1》 尺寸可变  创作年代:2016


陶兴琳,1964年12月1日生于武汉,1989年毕业于湖北美术学院获学士学位。江汉大学艺术学院美术学系教授 、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湖北省水彩水粉画艺委会委员。

尹珍

作品名称:《流逝》 材料:数码绘画 尺寸:50*25(3幅)

出生年月:1994年3月15日
毕业院校:首都师范大学
学历:硕士研究生
专业:数字媒体艺术设计
单位:四川旅游学院
职位:信息与工程学院数字媒体技术专任教师


朦胧的岁月,父亲的肩膀是眺望太阳升起的地方。他告诉我,那是我的方向——希望如火,生命如光。岁月流逝,流出一缕清泉,流出一阵芳香;齿月年轮,只剩下苍白的脸,无奈的守候;回忆流沙,谁都看不到他的身影,谁都听不到他的脚步,一切都在流逝中进行,在流逝中爆发。

武  威

武威 数码绘画《静物和风景》   20×30 (1)


2012年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绘画专业
2013~2014年参加三期德国油画修复专家茱莉塔女士古典绘画材料技法培训班,主修安格尔绘画技法、伦勃朗绘画技法、坦培拉和伊维尔超写实绘画技法。

工具:华为P9手机。运用多种绘画app和图片处理app 不断叠加 调色 制作肌理 手指点绘 线条涂抹和结构拼接……多层次多遍数的处理,偶然到必然地呈现出最终效果。是一次别样的绘画体验。

陈凌雲



作者:陈凌雲
华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

西愚人


作品名称:《七苦》 创作年份:2018年 数字绘画

出生年月:1997年1月
毕业院校:北京电影学院


这张作品为七苦系列中的《老》,将这七种苦痛用当今时代人们普遍关注或者焦虑的七个点加以诠释概述,这之中有房价高涨之无奈、外地务工之艰辛、农村留守孤寡老人现状等等社会热点问题。在表现七种苦痛的同时我也在我的画面中设计了许多象征希望与光明的细节。《七苦》的创作旨在反思相关问题并且表达对对应边缘性群体的关怀。

罗丹 

《游离NO.2》  

1969年生于武汉。
1993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平面设计系,
1994赴日留学,1998年筑波大学工业设计系研究生毕业,
曾做过设计师,现定居日本北海道。
2006年开始绘本创作,出版过数本绘本和多数插画作品。
同时也创作纸上绘画,部分作品被私人收藏。

作品表现无限变化而纷杂的信息社会,人类内心的冲突和对未来的憧憬。运用交错穿插的线条和色彩,体现空间感和速度感,焦虑感和孤独感。人类自身与虚拟世界间的游离。

西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数字绘画团队


《机器人》数字绘画

蒋庆译

《Hawthorne Effect03》尺寸可变 2019 数码绘画


蒋庆译,福建福州人,本科及硕士毕业于英国南安普顿大学(University of Southampton)fine art专业。福建省美术家协会会员,福建省青年画院特聘画师,福建省青年美术家协会理事.《Hawthorne Effect》系列作品主要是探索“被影响”的概念,因受到外界影响而会做出的行为改变。

凌慧

 Light No.6  数字艺术绘画 尺寸可变 2018年

凌慧,1984年生于湖南衡阳,当代青年艺术家。国防科技大学文理学院人文系教师、湖南省青年画院院聘画家、湖南省油画学会理事。2007年本科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油画专业,同年赴湘西山区支教及艺术创作。2009 年赴德国艺术交流。2011 年获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美术史论硕士学位

蒲彦霖


作品名称:《人在失去什么之后才会真正死亡——悔恨与自尊》尺寸:3333pt×3333pt  年代:2019


蒲彦霖,1995年出生于辽宁沈阳,本科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现鲁迅美术学院2018级数字数字媒介与创新设计方向研究生。


一切的灵感来自于台湾作家林奕含所写的《房思琪的初恋乐园》三幅画分别对应书中的三个角色——李国华,许伊纹,房思琪。世上的一切就像一场旁白,旁白会明白的指出人的羞耻心,正是他不知廉耻的快乐的渊薮,戳进人们幽深的教养里。用力揉着他的自尊心与羞耻心,揉成害羞的形状。作品名称的死亡并不意味着离开这个世界,而是在我们生命还有遗存的时候每一个丢失羞耻与自尊的时候,都是长长白昼中闯进来的一个浓稠的黑夜……

庞楠

强植入实验1号_数字绘画+数字雕塑_2018

庞楠,跨媒体艺术家,2015 年 MFA 毕业于纽约大学 Tisch 艺术学院,在纽约举办过“Revival”个人画展 以及数个群展。现任教于深圳大学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媒体艺术实验室发起人。2017 年成立“鲸场工作室 (WhaleTheatre)”,从事实验绘画,装置,VR+AR 叙事研究和游戏制作。

数字艺术呈现冷机器负责生产而艺术家隐去身份的喜剧趋势。而我的数字艺术仍带有艺术家本体的热辐射。此作是我一系列关于去机器化新媒介艺术宣言的开端,是一次对潮流的强植入。


程雨阳

《墨生》新媒体交互舞剧/实时绘画


中央美术学院 建筑学学士
伦敦大学学院 UCL_The Bartlett School of Architecture 城市设计专业硕士 
新媒体艺术爱好者/数字艺术/数字绘画
现工作于中央美术学院。

王靖云


《夜》 尺寸12秒 6000*3000像素


王靖云 22岁
2018年毕业于成都东软学院动画专业,
2019年威尼斯大学国际学生。
2019年10月入学威尼斯美术学院艺术新技术专业。

一个虚幻又平静的夜晚是我想寻求的,使用了剪影的手法做出层层叠叠的山脉。皎洁的月光照耀着每一件事物的边缘,每一座山体内部都是某种不确定的完美镜像符号。使用特效软件将月亮和灯光变得时明时暗,云层波纹游动。每一个符号缓缓的转动,希望在播放的时候是一个没有间断的无限循环。

鲁飞飞


《惊蛰》NO2   140X105cm 数字绘画 2018

1980出生于山东.现居北京。


个展
2011 凝视作为立场北京中国
2008  你和我,巴黎放射线画廊,巴黎,法国。
2007  秘密花园,高氏兄弟当代艺术中心,北京,中国。

名为《惊蛰》的这一系列电脑媒介作品的产生直接来自于对电脑作为新的艺术生产媒介的好奇感和对试验性创作游戏的兴趣。惊蛰是一个自然界的季节概念,在此季节到来之前,昆虫蛰伏土中,不饮不食,因天上春雷而惊,蠢蠢欲动,天气渐暖,万物复苏。而以电脑为标志的科技的发展也如惊雷般惊醒了艺术家这种人形“昆虫”的创作意识,因此而呈现复苏了一种不同以往的艺术生态。在此,希望这一系列作品在呈现自然界惊蛰景象的同时,也喻指现代科技惊雷带给艺术创作的惊蛰现象。所以,形象并不刻意具体描摹自然界的昆虫形象,而是在电脑PS游戏过程中,在随机性抽象色块基础上稍加形象刻画,使之介乎抽象具象之间,似与不似之间,并模拟传统油画表象机理,最终以打印输出现代方式完成作品,试图以此挑战传统绘画的界限与创作方法。

王  峥


王峥(笔名肆龄),国内知名汽车设计师与独立艺术家,目前生活在上海。《时间的密码》传统绘画中创作作品的故事性需要事先在脑中搭建一个结构然后通过速写或者别的手段去想象,但始终都达不到终极的“事先预览”,通过数字绘画的形式现在可以高效的辅助我们的创作。而电子稿本身就是一幅作品。而且有时电子稿比正式画布上的画更优秀,这是我在绘画过程中发现的惊人的一幕,有时不得不感叹,未来可能人与机器的配合形式会超越人本身了。

梁语丝  

雨后》 材质:数码媒体 创作时间:2016   尺寸:40X60

2016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室内设计系  现中央美术学院在读硕士


一直以来,我最感兴趣的就是数码媒体它所呈现出来的具有随意性的、独特性的、奇妙的效果。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更新,纯艺术绘画和艺术设计更加贴近,两者之间的媒介和界限也正在日趋模糊,甚至可能会逐渐消失。而我现在尝试做的事情,就是将这两方面同时贯穿在我所有的作品之中。这个系列我主要意图展示利用数码语言作为核心的视觉传达工具所进行的创作。在创作的过程中不求结果,始终寻求作品的随性带来的结果,没有结果就是结果。

彭韶军

彭韶军,1972年生于新疆,现居乌鲁木齐。


1998年毕业于新疆师范大学美术系,现专职从事数字插画连环画创作,为新疆青少年出版社签约画家,新疆美协连环画艺委会秘书长。

之 之

之之《永无止境》100X100cm无酸绵纸艺术微喷2015

之之,2007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新媒体动画专业。现生活工作于北京,从事当代艺术创作,涉及新媒体数字绘画、影像、观念、行为、装置、综合材料等。众多作品结合当下现实虚拟出“之之”影像。与此同时他以‘兔子’为载体的绘画与装置从不同视觉语言展开了综合艺术的探索。行为艺术以戏剧实验方式引人注目。更多艺术创作可能性有待之之输出。

王文栋   

《三维算法20190602》 

王文栋,中国当代跨界建筑师,现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2008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获建筑学学士学位;2012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获建筑学硕士学位;2013年毕业于美国南加州大学建筑学院获建筑学硕士学位。后成为国际知名建筑师马清运的合伙人。美国建筑与艺术联盟金质奖章获得者。


创作自述:通过编程算法生成出三维的空间形态及颜色变化,并可以通过三维打印制作出实体雕塑。整个雕塑基于Algorithmic 和 Generative 的可控算法,整个形态生成的过程随时间的变化而在算法三维空间内不停变化,因为有了时间线因此作品本身是通过算法生命成长而变化的。


推荐好文








目前100000+人已关注加入我们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